
导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务院扶贫办等5部门联合出台的《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明确要求发展道地药材种植、生产,带动农业转型升级,建立相对完善的中药材产业精准扶贫新模式。该《计划》的出台,为贯彻落实《中医药法》,推动道地药材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正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所说:“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是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重要实践,是激发贫困地区内生动力的重要手段,是夯实中医药产业基础的重要举措。要让中药材绿了生态又鼓了老乡腰包。”
依托产业优势,发展道地药材产业成为脱贫有效途径
近年来,随着脱贫致富攻坚战的不断深入,中药材产业在扶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柱作用。
山东东阿阿胶实施“养驴扶贫”的精准脱贫模式,在贫困地区构建了20个毛驴药材标准养殖示范基地,两个百万头养殖基地,100个扶贫养驴场,加上毛驴扶贫基金、新农村改造等,带动农民增收180亿元,为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了新的结合点。
云南文山着力推进集种植、加工、科研、营销、品牌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打造,推进文山三七产业向千亿元产业迈进,带动36.7万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
宁夏中宁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带动周边几万亩枸杞农户的快速发展、脱贫致富, 农民人均来自枸杞产业的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45.3%。至今,“中宁枸杞”区域品牌价值达161.56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与管理机构,为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力度,深化扶贫攻坚战,也相继出台相关规定及举措,保障中药材产业发展。对此,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甘培尚认为:“中医药的产业链很长,它拉动的不仅仅是工业产值的增加,GDP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中药材种植面积的上升,附加值的提高,能够带动农民提高收入,从源头上解决精准扶贫的问题。”
推进产地产销一体化综合体建设已成为国家行动
《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明确指出:打造一批药材基地,形成产业精准扶贫新格局;培育一批经营主体,提升产业精准扶贫成效;发展一批健康产业,推动扶贫效果有效增值;搭建一批服务平台,支撑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
实施道地药材认证,并在贫困地区进行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将对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中药材产业链各环节进行全方位管控,打造功能齐全、产业链发展完备的全产业链管理体系与机构,加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造血功能。
基于此,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检测认证专委员联合产区政府、行业领军企业、行业资本、综合技术服务、市场渠道等优势资源,计划在全国50个道地药材产区推动建设200个“道地药材产销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简称“7S综合体”。构建集植保服务、加工、检测、包装、第三方监督与溯源、产地直供、研发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体系。
建设7S综合体不仅符合国家关于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的明确规定与要求,与国家政策导向相一致,而且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趋势。它打通了中药材产业链各环节,减少人力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保证了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确保用药安全;同时也为农民种植道地药材提供指导,科学化、规范化进行农事工作,同时通过与农户签订购销协议,解决农民运输难、销售难的问题,实现良好种植收益,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推动道地药材产业发展是《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重中之重。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李大宁强调:“开展道地药材认证和在产地建设7S综合体,有利于打造一批全国优质药材供应基地,形成精准扶贫新格局,带动地方药农脱贫致富。这是既是国家行动,也是中药材产业扶贫的创新模式,更是未来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