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道地药材产业,全面复兴中医药传统文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将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中医药作为我国宝贵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影响巨大。继承与发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医药人时刻铭记、肩负的使命。


中医药学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


中医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借鉴、吸收、融合中国古代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科学、佛学、道学、儒学以及诸子百家学说的精华,形成了具有鲜明传统文化特征的中医理论体系,历经千年传承而不衰。正是由于这种明显的文化渊源和特征,中医药在国际的传播也带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中药文化有别于中医文化,除了传统医学之外,还包含文学、哲学,甚至地理学。以阿胶为例,由于阿胶产地的独特性,在30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优质的阿胶总是与“东阿”紧紧相随,“阿胶”逐渐也就成了这一药材的专有名称,从《神农本草经》到《名医别录》,再到《本草纲目》,体现出阿胶不同时段的历史变迁、滋补与美颜文化。此外,阿胶的制作过程非常讲究,特定的东阿水、黑毛驴是东阿阿胶具备地道性的关键,传统的制作技艺不断传承与创新,源远流长、薪火相传。

 

保护道地药材,让中医药文化薪火相传


复兴中医药传统文化,离不开对道地药材资源的保护。历代医家对道地药材都很重视,认为“凡诸本草、昆虫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如四川的黄连和附子、宁夏的枸杞子、山西的党参、广东的陈皮、东北的人参和五味子、湖北和云南的茯苓、山东的阿胶、河南的“四大怀药”(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等,都属于“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是中医之根、中药之魂。正如“国药泰斗”金世元所说,道地药材是临床疗效的灵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黄璐琦也指出,道地药材正是因为具有独特的化学物质基础,才产生了有别于种内其他药材的化学型,并在临床上呈现良好疗效。


要保护和发展道地药材,让中医药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薪火相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健全法律法规,保护道地药材

要充分利用法律法规加强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中医药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道地中药材评价体系,支持道地中药材品种选育,扶持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生态环境保护,鼓励采取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措施保护道地中药材。可见,对道地药材资源的保护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2加强中药全产业链质量管控

保护中药材的质量安全,要规范药材生产、加工等各环节。源头一旦失控,饮片切得再匀称、炮制再规范、包装再精细都无济于事。因此,有必要在道地药材产区建设集产地加工、包装、仓储、质量检验、追溯管理、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配送于一体的社会化公共服务平台(7S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此举将有效推动道地药材产地集约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从源头保障道地药材质量,打造道地药材地域品牌,提速地方产业发展,让道地药材价值回归。


3通过第三方认证,为道地药材正名

通过开展道地药材第三方认证,客观公正地对药材质量作出检测,能有效提高药材质量,为优质道地药材提供信用担保,为企业打造品牌优势,为人们安全用药保驾护航。同时,通过建立透明第三方全程查询平台,认证信息及结果将全透明对外开放,供政府、行业及消费者查询监督,真正做到为百姓构建放心中药消费指引。道地药材第三方认证的开展,能有效规范中药市场与提高中药质量,将有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使中医药传统文化健康发展,走出国门。

 

在“一带一路”总体战略的指引下,中医药文化传播前景广阔,中医药文化建设大有可为。应抓住这一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机遇,将道地药材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从而更好地培育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和国家形象。(摘自道地药材在线)

上一条:道地药材是中医之根 下一条:中药材“农残病”需从源头治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