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橘红是广东省立法保护的岭南中药材,它的药用价值,最早可追查到北宋,著名史学家范祖禹首先发现。
史学家范祖禹,是四川华阳人,他精通史事,曾协同司马光撰修《资治通鉴》。后因为官刚直不阿,冒死直谏,得罪奸臣,被贬为武安军节度副使,并流放宾、水、河三州。元符元年(1098年)被贬化州,被贬的心情不畅,有苦说不得,日日舟车劳顿,患了严重咳嗽症,整日气喘咳嗽不止,沿途看过、吃过不少药物,都没有解善。到化州后,住州署苏泽堂。
【苏泽堂指,今广东化州市旧城内。清光绪《高州府志》卷12:苏泽堂“在州署内,乾隆十二年建”。化州盛产橘,以“苏泽堂者为最佳,清风楼次之,红树又次之”。】
范祖禹,习惯早上泡茶,喝完茶便到署内空地漫步散心,那天,他觉得身体特别舒坦。半个月后,咳嗽基本痊愈,胃口也很好,他问随从李宾,得知州署有一石龙井,这段时间,李宾从这口井取水泡茶的。于是范公亲自到井边考察,只见井中飘浮着许多小白花,取井水细加品味,顿觉有股奇异芳香。抬头看,只见井旁有两棵似橙似柚的树正盛开着白花。他马上明白了,他从井中取回水,又摘了些小花泡茶品饮。,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气喘、咳嗽症全好了。
为了更清楚了解这种树的名称、功用,范公访问了州地乡民,查阅不少有关南方植物类书籍和对此树作了仔细研究,终于弄清了这是化州橘红树。而后,范公又将橘红花、果送给一些咳嗽、水土不适的人泡茶服用,收到了化痰止咳,健胃行气,呼吸道舒畅,功效,而流传民间。到明末清初,橘红药用效果传入宫廷列为御用药物,其时,橘红从开花到结果,官府派兵守护,亲信亲点果数,逐一编号,且有脱落,须拿到官府注销。然后每年收获季节按例上贡朝廷。
之后化州橘红不再是寻常之物,能用过,吃过,见过化州橘红的人也不再是寻常人,都是有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