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此时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都在12℃之上,杨柳泛青,桃花初绽,草木繁盛,枯黄之象渐失,生机盎然。此时人体腠理舒展,脏腑因内外清气和展,面润濡和。
清明时节机体容易出现阴阳失调,本虚标实的现象。清明时节气温升高,空气变得湿润,容易使人产生疲倦嗜睡的感觉。而乍暖还寒的天气又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因而应多加预防。由于人体循环加快,血压容易波动,故心脑血管病人要注意锻炼心肺功能,要特别注意观测和平抑血压。

中医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如天,中焦如地,下焦如江河。
因此“天清”则对应人体的心清、肺清;“地明”则对应人体的脾胃升降功能,同时“明”由日和月组成,日月分别代表阴阳,因此“明”也含有阴阳平衡之意。
清明属春季,而春与肝同属木,春季亦是养肝之时。并且人体的情志变化对五脏有着密切影响,故清明时节养生要保持阴阳平衡,心清、肺清,脾胃功能升降有序,肝功能的条达疏畅和心情的愉悦。
清明养生
清明时节正是冷暖空气交替之际,亦日渐趋暖,所以天气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阴雨绵绵,人体常会出现四肢麻痹,累,乏等。
这个时候应保肝护胃养阳气,饮食轻补助生发,减酸宜甘,养脾壮阳;种子入食,除湿补虚。
清明正是阳气上升的时候,内经强调“食应减酸宜甘,以养脾壮阳”。
也就是说,饮食宜甘而温,富含营养,以健脾扶阳祛湿为食养原则,忌过于酸涩,宜清淡可口,尤忌油腻生冷。

一、茶饮调理:
养肝清头目、化痰除烦渴,明代大医家李时珍在清明时节养生中最推崇的是品茶,尤其是“明前茶”。
“明前茶”是指每年清明前采摘加工的新茶,有养肝清头目、化痰除烦渴的功效。
俗话说“春眠不觉晓”,饮用“明前茶”则有提神醒脑之功,如李时珍所说的“茶苦而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广告:
春季气候忽冷忽热,要遵循“春捂”之说,不宜马上脱下棉衣,换装时应遵循“下厚上薄”的原则,先把上衣减掉一些,裤子可晚一些减,下身宁热勿冷,以助养阳气。
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老年人、有痛经史的年轻女性,初春时要尽量使身体“不冻不寒”,以上朋友平时可以多喝温性的化州橘红,都有调理作用。
化橘红是药食同源,可配百茶,如果是脾寒,痰湿等体质的朋友,喝龙井时放上一片化州橘红,用化州橘红的温,中和明前茶的寒,会对身体更好。

二、吃,“两多一少”很重要
01. 多吃“柔肝”的食物,中医学认为“春与肝相应”,清明时节应多吃“柔肝”的食物,饮食宜温,以清补为主。如荠菜、山药、菠菜、韭菜、银耳、大枣等。
02. 多吃“祛湿”的食物,由于清明雨多湿气较重,在饮食上要注意选择一些温胃祛湿的食物,如白菜、萝卜、化橘红等。
03. 慎吃“生发”的食物,中医认为,清明正值肝阳上升时节,故不宜进食竹笋、咸菜、鸡、海鱼等“发物”。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

三、清明时节宜“被发缓形”。
“被发”就是指该生发时就不要有约束。要做类似于不把头发扎起来,而随其披散着的事情,以此适应生发之机。
“缓形”就是在形体上也不要有约束,穿着宽松的衣服。
此外,春天是主肝的季节,肝对应的颜色是青绿,春天的打扮也应该向蓝和绿靠拢,可以稍微带点红,但别穿白。(喜庆点,别老冷冷清清的)
四、稳定情绪,常笑宣肺
清明节既是一个生机盎然的节气,又是踏青扫墓、追悼先人、悲痛伤感的祭祀节日。在凭吊先人的同时,更要关注自己的健康。特别是老年人在扫墓时,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但悲伤的情绪不宜持续得过久。春季本来就是中风等疾病高发期,有心脑血管疾病、血压偏高的人,更要注意不要劳累或伤心,要多提醒自己稳定情绪,扫墓时最好有亲人陪伴。
中医有“常笑宣肺”一说。不同程度的笑对呼吸器官、胸腔、腹部、内脏、肌肉等器官有适当的协调作用。
在清明前后天气忽冷忽热、阴晴不定,因此精神疾病、皮肤过敏患者明显增多,同样也成为抑郁、焦虑等精神疾患的高发期,所以一定要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啦。
关注橘祥福大健康,健康养生,从改变认知开始。